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小驰来馆做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3日

2023年9月8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小驰,在我馆做题目为“伟大的喜马拉雅”学术报告。

刘小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主要从事造山带岩浆作用、花岗岩岩石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开展喜马拉雅造山带花岗岩岩浆过程与稀有金属成矿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基金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八: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估,目前发表SCI论文43篇,引用次数2144次,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13篇,引用次数413次,论文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e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之上。

青藏高原是地球南北极以外的“第三极”,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即是“第三极”的极点。珠峰研究叩响了“板块构造”学说破解青藏高原身世之谜的大门,也开启了中国地质学研究的新纪元。距今5亿年前,喜马拉雅地区曾是浩瀚海洋,这片海洋被科学家命名为“特提斯”。至6000万年前古新世晚期,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剧烈地壳构造运动,特提斯海之下的岩石抬升造就喜马拉雅群山,并孕育出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碰撞过程中喜马拉雅山出现很多平行于山脉走向的断层即藏南拆离系,这是全球最大的拆离断层系统,断层上方称为特提斯喜马拉雅,主要是以灰岩、砂岩、泥岩等沉积岩组成,断层下方称为高喜马拉雅,主要是以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大理岩等变质岩以及深部岩石熔融形成的花岗岩组成。藏南拆离系形成和演化影响深远,俯冲至青藏高原下部的印度大陆地壳本身就具有比亚洲大陆地壳更高的稀有金属元素含量,为稀有金属元素富集提供了初始来源。地壳的局部熔融预富集了成矿元素,早期富稀有金属元素的印度大陆地壳俯冲过程中熔融形成富稀有金属元素岩浆,完成了初始的富集。随着岩浆发生高度的结晶分异,成矿元素更加浓集,这些富稀有金属元素岩浆沿着藏南拆离系上升过程中逐渐冷却结晶,形成稀有金属矿床。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许多稀有金属成矿带和超大型矿床,使得喜马拉雅山有望成为我国大型的稀有金属矿产储备基地。

a205f93a12c1f8612b1af08df822bb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