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 暨2021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专题论坛 首场分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6日

12月3日,2021“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暨2021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专题论坛首场分论坛圆满闭幕。此次分论坛主题为“重塑科普场馆的未来——闭馆和重新开放的思考与建议”,由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博士负责召集。新西兰蒂帕帕国立博物馆藏品和研究主管馆长迪恩·彼得森、天津自然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张彩欣、巴基斯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哈立德·马哈茂德及北京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李丽先后带来精彩演讲,介绍了场馆闭馆期间和重新开放之后各阶段决策、举措、经验、收获,以及相关思考和建议,为处于全球疫情大背景下的科普场馆同业提供有益借鉴。北京自然博物馆刘林德副馆长担任论坛主持人。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程东红为论坛致开幕辞。程东红理事长指出,本次专题论坛为2021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专题论坛的第一场分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全世界人民关心的话题。通过国内外科普场馆领导专家的演讲,向自然科学研究者、科普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等分享多种理念,提供更多灵感。国内外同行线上线下“坐而论道”,充分讨论,共享经验,进一步提升科普场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共话未来。

迪恩·彼得森分享了自己作为主策划人近两年对公众开放的新展览“自然”。他以蒂帕帕国立博物馆的总体情况为引,介绍了新展览以新西兰自然文化独特性、自然平衡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应采取的行动和发挥的作用三方面进行策展,以展览的来访人数、参访者的体验、参访者学习的经历以及采取的行动作为评价指标对展览进行评估,并对疫情后科普场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阐释。


图片1.jpg


张彩欣以“在坚韧和合作中前行”为题,从新冠疫情对博物馆的冲击、在冲击中前行的天津自然博物馆、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三方面分享了实践经验,指出科研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色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常青树”,跨界合作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图片2.jpg


哈立德·马哈茂德介绍了巴基斯坦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临时闭馆和重新开放情况。疫情期间该馆制定了各区域、各设施具体的防护消毒措施,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在疫情下推出了广受公众欢迎的户外展区和线上博物馆。


图片3.jpg


李丽介绍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并分享了她对疫情给博物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思考。从闭馆到恢复场馆开放,北京自然博物馆主动决策,将线上博物馆与线下博物馆有效结合开展科学传播,并采取措施保障了藏品收藏、科研工作、科普工作等有序进行。李丽书记提出“重塑科普场馆”一定是着眼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应与媒体、科技跨界融合,并应将文化作为一种驱动力,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与革新中发挥创造性潜力。


图片4.jpg


图片5.jpg


最后,孟庆金作为此次分论坛主席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疫情给博物馆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疫情使博物馆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基于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使得博物馆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得到更大限度的传播,线上、线下融合更加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他强调科普场馆应在探索知识传播的同时,用新的方式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现博物馆的价值。


图片6.jpg


此次论坛秉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理念,夯实馆际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平台,展现了“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协同共进的使命感、责任感。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科普场馆将加深彼此的合作与交流,迸发出新的活力,实现“行稳致远、惠及未来”的“一带一路”科普场馆科学传播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