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8日 作者:文/席悦 摄/张一涵
11月26日,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科学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国家自然博物馆承办。来自中国、英国、肯尼亚、德国等国家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及相关机构的院士、专家嘉宾近150人参加论坛,并通过直播的方式,为博物馆从业人员以及广大博物馆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围绕“博物馆功能创新”’这一主题,从完善藏品体系、发挥教育功能、强化科研支撑、增进国际合作、推动文创研发、构建数字生态等方面,探讨自然科学博物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与讨论,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在致辞中指出,自然科学博物馆同时承担着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职能,要切实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打造科普品牌,盘活馆藏资源,拓宽传播渠道;关注科学前沿,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爱好,以及爱国奉献、矢志创新的理想信念;为公众搭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平台,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植土壤、夯实根基。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万士林主持。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顾问尼古拉·克莱顿在题为《聪明又奇异的鸟类--从剑桥大学到伦敦自然博物馆》的主旨演讲中,分享自己的研究、博物馆的展览和科普工作,强调了自然博物馆在鸟类保护、教育和科普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公众积极参与鸟类和环境保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就《自然博物馆的功能和未来形态》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未来的博物馆不仅要考虑收藏、展陈、教育和研究等功能,也要加强社交功能。更好结合数字化、互联网化、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做好博物馆服务的产品化和营销,更好地惠及更多人群。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助理多姆尼克·维克多·瓦松伽在题为《自然和文化遗产研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中,讲述了作为爬虫研究专家,他如何运用专业科学,深挖科研与现实的关系。一方面展示了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阐释了做好自然和文化遗产研究,对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孟庆金针对《科学研究:自然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没有研究作支撑,博物馆其他功能的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他进一步指出,以藏品收藏为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融合有效社会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研究平台,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将成为中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校长、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原馆长布丽吉特·弗兰曾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了题为《未来的博物馆》的主旨演讲。弗兰曾表示,未来博物馆应更多以研究为导向进行策展,以她在2022年策划的“啊哈?!研究实验室”的项目为例,设计了一个开放的动手空间,供博物馆游客与科学家及科研问题建立联系。
主旨演讲环节
论坛嘉宾对话环节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程东红主持。与会专家从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展览策划、科技运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在新形势下自然博物馆应如何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分享了诸多真知灼见。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认为,人工智能浪潮对博物馆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的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是单向传输。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博物馆无论在研究,还是科普、与观众交互方面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尼古拉·克莱顿表示,研究是博物馆长久发展的基础,而科学家与展陈策划之间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但这种合作应是建立在彼此欣赏的根基之上,这样才能发挥出1+1>2的效果。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阮草介绍,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于今年5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如何让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被更多公众看到和听到,是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在做的工作。他说,“科学家的相关材料可谓汗牛充栋,我们对于科学家事迹的整理、研究已经进行了15年,未来我们也会更多地在教育、研究、传播上下功夫。”
多姆尼克·维克多·瓦松伽就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分享,目前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除去总部外,还下设有21个地区的博物馆、机构。这些下设博物馆、机构都是由同一支团队来进行管理,而如何做好协同成为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强调了科研在博物馆功能中的重要地位。“博物馆的科研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不同,更多的是服务于展览,围绕展品进行研究并开展相关的科学普及。”张玉光表示,正在建设中的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未来不仅会在专业学科方面进行深耕,还会融合教育、心理、展陈等多种学科,挖掘博物馆的更多功能。
论坛嘉宾对话环节
论坛同期发布了《国家自然博物馆自然类展品征集公告》,并向为国家自然博物馆捐赠标本的社会公众及组织机构颁发捐赠证书,希望各界关注博物馆展览陈列,助力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
万士林在闭幕致辞中强调,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成果、传播科学精神、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本身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更要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发民众创新思维、涵养社会创新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届论坛通过学术互鉴,对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实践创新成果进行分享、交流;并深入探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之路,激发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路径;同时,进一步加强馆际间的合作与沟通,推动新时代自然科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