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馆科研人员对新疆五彩湾地区的小袁氏兽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9日
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刘璐博士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对产自新疆五彩湾地区上侏罗统的小袁氏兽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研究成果《Reinvestigation of Yuanotherium mino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uspal homology and maxillary-palatal evolution of tritylodontids》于2024年4月发表在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
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标本实际保存有左上颌骨,腭骨、泪骨以及三颗颊齿(图1)。其中上颌骨部分退化,颧突为宽而背腹扁平的骨板,腭突嵌入腭骨内部,且不暴露于次生腭腹面;泪骨极大;眶下孔较小、呈纺锤形且完全由泪骨包围。
尽管只保存了三颗不完整的颊齿,但小袁氏兽的颊齿齿尖型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中PC1的齿尖型式为2-3-3,PC2-3的齿尖型式为2-4-3(图2)。在其颊齿的舌侧列齿尖前端发育有数量不等的齿带小尖,经过扫描电镜观察,这些齿带小尖没有磨损痕迹,推测其不具有咀嚼功能。
研究表明基干三列齿兽类(如Kayentatherium)上颌骨较为发育,和大部分其他犬齿兽一样具有发育良好的面部突、颧突和腭突,而进步类型(如似卞氏兽Bienotheroides)上颌骨退化为简单圆柱体,失去了面部突、颧突和腭突。小袁氏兽的上颌形态可能代表着过渡阶段:面部突已经完全消失,其腭突虽退化但仍存在,完全嵌于腭骨内(图3B),而颧突则仍然很发育。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三列齿兽类上颌退化的可能模式:1、面部突首先消失,腭突宽度缩减。腭骨前伸包绕上颌骨腭突,使其不暴露于腭面。2、腭突完全消失,上颌脱离次生腭构成,颧突进一步退化至消失。
图1-小袁氏兽标本三维重建图
图2-小袁氏兽保存的三颗上颊齿
图3-三列齿兽类上颌演化三种模式图(A-C Kayentatherium、袁氏兽和似卞氏兽腭部腹视图;D-F 对应A-C的横截面图)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刘璐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22010,42288201)、云南省振兴人才支撑计划(202305AB350006)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Y2023017)和北京市财政特别资助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