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团队评估科学研究和保护地对全球灵长类保护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8日
研究背景
由于进行保护行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需要及时对保护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来指导和支持决策。然而,很多保护行动在实施后并未及时进行有效性评估,这可能会降低保护的效率,阻碍保护目标的实现。
开展科学研究和建立保护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保护导向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物种的生态需求和濒危机制,为保护规划提供信息支持,还可以吸引资金和公众关注。尽管号召开展更多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全球共识,但极少有研究定量评估科学研究的保护有效性。保护地可以直接保护物种的栖息地、种群和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然而连通性不足、代表性较差、人类干扰较高和缺乏管理限制了保护地的有效性。
作为全球第三大哺乳动物类群,灵长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意义,但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物种都受到灭绝威胁。尽管灵长类已经比其他类群获得了更多的研究关注,但科学研究和保护地对灵长类的保护有效性从未被同时评估过,亟待进行强有力的评估以指导后续保护行动。
本研究收集了全球522个灵长类物种的研究文章数量(包括所有文章和保护文章,代表科学研究的强度)和保护地覆盖率,使用IUCN Red List当前评级和评级变化来代表灵长类的保护成效,利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估了科学研究和保护地对全球灵长类保护的影响。
图1 本研究的流程图(注:MCMCglmm指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为本研究使用的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方法)
主要发现
本研究发现,全球灵长类保护评级恶化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马达加斯加和西非南海岸。全球仅有黑狮狨(Leontopithecus chrysopygus)这个物种的评级发生了好转。全球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地覆盖率中位数为22.1%。保护地周边5km缓冲区的森林丧失比例显著高于保护地内,说明保护地在保护栖息地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全球灵长类保护地内的森林丧失比例仍有5.5%,值得警惕。
全球灵长类所有文章数量的中位数是14,保护文章数量的中位数是3。保护文章总数仅占所有文章总数的3.7%。系统发育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保护地覆盖率、所有文章数和保护文章数都与IUCN Red List评级和评级变化无关。
图2 全球灵长类的累计评级恶化图
图3 全球及各地区灵长类的保护地覆盖率、论文数量和当前评级和评级变化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进一步评估了评级变化能否吸引更多的保护地建设和研究关注,以物种最后一次评级后保护地和科学研究的年均增长量作为因变量进行了系统发育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全球灵长类中评级变化并未吸引更多的保护地建设和研究关注。
图4 物种最后一次评级后保护地覆盖率和科学研究的年均增长量的影响因素
总的来说,目前的保护地和科学研究尚未消除和扭转全球灵长类的灭绝危机。保护地可以缓解森林丧失,但还不能消除森林丧失。科学研究对改善灵长类的IUCN评级尚未起到显著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灵长类的世代长度较长或IUCN评级存在延迟。此外,科学研究也有可能并不能给保护行动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灵长类的保护研究较少,且存在严重的研究偏倚,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少数物种中。这些因素都会使得保护行动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同时,研究-行动缺口也会影响保护行动取得成功。未来需要进行更多保护导向的研究,加强对现有保护地的管理以及扩大保护地的面积,以促进全球灵长类的保护。
论文信息
该研究成果近期以“Effects of protected area coverage and research on conservation status of primates globally”为题在线发表于保护生物学旗舰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中山大学硕士毕业生王智凝和博士后陈涛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博士后杨立和乔治华盛顿大学Colin A. Chapman教授为论文的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301500)和中山大学基本科研专项基金(23lgzy002)的支持。链接 https://conbio.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cobi.14311 文章来源:“保护生物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