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讯》发表相关研究:群居物种普遍比独居物种寿命更长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3日
通过对近1000种哺乳动物进行分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与合作者发现,群居物种普遍比独居物种寿命更长,支持了社会组织和寿命的关联演化。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论文题目:Correlated evolu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lifespan in mammals 论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5869-7
现存的哺乳动物表现出广泛的分组安排或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包括独居、成对生活和各种形式的群体生活,如多级社会和无社会性。哺乳动物的社会性和寿命之间的进化关系是复杂的,但对理解进化策略,即生物体内的生活史多样性很重要。
在哺乳动物中,社会性和长寿之间联系的大部分证据来自于单一物种。例如,在群体生活的物种中普遍存在的附属社会关系,可以通过降低死亡率和提高健康和生存结果来延长物种的寿命。此外,社会组织和长寿之间的进化联系的分子机制还没有被完全理解。以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过程,如压力减轻、寄生虫感染和生活节奏。
辨别社会性和寿命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生活史是如何演化的。最近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这篇文章对大约 1000 种哺乳动物的三种社会组织状态(独居、成对生活和群居生活)和寿命进行了系统发育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群居物种通常比独居物种寿命更长,而且群居物种从短寿状态到长寿状态的转换速率高于非群居物种。因此,研究结果支持了社会组织和寿命的关联演化。
同时,这项研究对94种哺乳动物的大脑转录组进行比较,确定了31个基因以及激素和免疫相关通路,它们广泛参与了社会组织和寿命之间的关联过程。进一步的选择特征揭示了社会组织和长寿的20条重叠通路。这些结果强调了社会组织对寿命影响的分子基础。
总之,该研究提供了对社会组织和长寿的相关进化的见解,并作为实验验证和后续研究这种相关进化的机制驱动因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