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 科普创作

说说北京的蚂蚱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30日  作者:杨红珍

说起蚂蚱或蝗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们指的就是直翅目蝗总科的昆虫,老北京人更愿意叫它们蚂蚱。


蚂蚱有一个大而发达的嘴,吃起植物来就像是挥舞着一把大镰刀,又快又狠。成虫体形为中到大型,比较粗壮。再加上它们贪吃的食性和食量巨大的肚肠,因此,人们对蝗虫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蚂蚱属于渐变态类型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若虫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基本相似。


雌虫的个头比雄虫明显要大,在腹部末端具有一个短而弯曲的产卵器,产卵器很坚硬,能够插入土中产卵。蚂蚱产的卵都呈块状,每个卵块中大约有几粒到几十粒卵。


产卵的时候,雌虫腹部插入土中的深度和土壤的水分有很大关系,在潮湿的土壤里插得较浅,卵块基本上都是斜躺在表层土中;而土壤干燥时,腹部插得较深,卵块在土层中与地面垂直排列。


蚂蚱的若虫一般被称为“蝗蝻”,刚孵化出的若虫没有翅,仅能跳跃,所以也叫“跳蝻”,经过5次蜕皮后蝗蝻便发育为具有2对翅的成虫。


因为有善于跳跃的足和善于飞翔的翅,所以蚂蚱的活动范围很大,经常成群地从一地飞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


蚂蚱的翅宽大而轻巧,直翅上的脉络呈辐射状排列,其中的横向脉络也成行排列,这样的结构使它们的翅在折叠起来的时候既不弯曲、也不旋转,就像扇子一样能自如地打开和收拢,很适于长距离的飞行。


蝗总科的昆虫在世界上广为分布,全球已知约有1万余种,我国已知有700余种。北京的蚂蚱大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东亚飞蝗、棉蝗、中华剑角蝗、短额负蝗和笨蝗等。


虽然这些蚂蚱或多或少对农业产生过一些危害,但是它们也给人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


图片

东亚飞蝗


图片
蚂蚱——东亚飞蝗


秋季在郊外,你可能会碰上一种个头比较大的名叫东亚飞蝗的蚂蚱。尽管大多数人把直翅目蝗总科的昆虫都叫作蚂蚱或者蝗虫,但很多情况下就是特指东亚飞蝗的。


实际上,全世界仅有1种飞蝗,它的分布范围是蝗虫里面最广的一种,遍及欧、亚、非和大洋洲。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飞蝗在全世界又分为9个亚种,在中国有3个亚种,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其中的东亚飞蝗是我国分布最广、最常见的一种蝗虫,中国史书中记载的蝗灾主要就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


在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区县的山野郊外和农田菜地里经常能见到东亚飞蝗的身影。


历史上,由于东亚飞蝗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太大了,又因为它们的声音是那种单调又乏味的“嘎、嘎、嘎”声,音质粗糙、音量也小,所以很少有人把它们当鸣虫来欣赏。


事实上,蝗虫的每条后腿内侧都有一系列的音齿,每个翅的外侧都有一条粗糙而又高起的翅脉,称为音锉。蝗虫“鸣叫”时,后腿快速地交替抬起又落下,腿上的音齿弹拨和摩擦翅上的音锉,这样就可以发出声音了。


雄虫的鸣声不但能够吸引雌虫前来相会,而且有召唤同伴的作用。当飞蝗大发生的时候,它们就是通过这种鸣声作为信号来集结和迁徙的。


在北京,东亚飞蝗每年发生2代,有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种类型。密度小的时候为散居型;当密度越来越大时,东亚飞蝗便逐渐聚集呈群居型。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这便是蝗灾的起因。


东亚飞蝗成群生活是有原因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它们需要较高的体温以促进和适应生理机能的活跃。因此,它们必须集群而居,彼此紧密相依、互相拥挤以维持体温,保持热量不散失。


由于成群活动的蝗虫都有这一共同的生理特点,所以在它们结队飞行之前,只要有少数先在空中盘旋,地面上的蝗虫就会很快感应并群起响应,这样,它们的队伍会迅速形成并且数量会越聚越多。


除了蚕蛹、蜂蛹之外,东亚飞蝗是人们喜爱的又一种昆虫食品,其肉质不但松软鲜嫩,而且营养丰富。它的蛋白质含量可达到88%,并且含有1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活性物质。凡是去过北京王府井小吃街的朋友,一定对那里的炸昆虫印象很深,不知道您有没有勇气品尝一下油炸蝗虫的美味。


东亚飞蝗具有典型的昆虫特征,身体分为非常明显的头、胸、腹三部分,胸部具有两对翅、三对足,在生物课本中,一般都用它作“模特”来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


蹬倒山——棉蝗


“蹬倒山”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那么霸气十足,这是对棉蝗的昵称。


棉蝗身体壮硕,体长是东亚飞蝗的2~3倍,雄虫体长达49~59毫米,雌虫体长达68~95毫米,后腿力大无比,使起劲儿来大有把山蹬倒的气势。


蹬倒山从小到大全身都呈青绿色或者黄绿色,所以也有人叫它“大青蝗”。


成虫的身体表面包括翅膀和腿部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长绒毛,还有大大小小的黑色刻点;后翅大而薄软,基部的颜色为透彻明亮的玫瑰红色,展开的时候像一把漂亮的扇子。


小朋友如果能够捉到一只这样的蝗虫,其他小伙伴都会投来羡慕的眼神!


蹬倒山虽然个头很大,但是比较懒惰,不爱运动,常常在一个地方待很长时间,因此消耗的能量也少,所以食量很小,只有东亚飞蝗的1/3左右。而且它并不喜欢吃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等禾本科植物,不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太大的危害。


它们喜欢居住在植被比较稀疏的山坡地,而且大多时候是散居型的,不像东亚飞蝗那样喜欢聚集在一起危害庄稼,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它的危害。


棉蝗属于斑腿蝗科,在我国分布广泛。在北京,棉蝗每年只发生一代,大约在5月底至6月初,卵孵化出土,只有1、2龄的小蝗蝻喜欢聚集在一起,3龄以后就开始慢慢分散了,而且有些蝗蝻开始爬上树活动了。


棉蝗成虫的翅很长,飞翔能力强,食量也比蝗蝻要大了,不过跟东亚飞蝗还是没法比的。


图片

中华剑角蝗


图片
呱嗒扁儿——中华剑角蝗、短额负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人们在庄稼地里幸福又紧张地忙碌着,孩子们放学后在地里玩耍。


这时候,草丛里不时会蹿出一只“呱嗒扁儿”,它的头尖尖的,前端伸出一对触角;身材细长,像扁担一样;两只后腿长而有力。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它便“拔腿就跳”,两只后腿一蹬就跳出很远。不过,这个距离对于孩子来说不算什么,蹦跳几下总会捉到它。


小孩子总爱把它的两只后腿并列捏在一起,看着它的身体上下摇动、想飞却飞不走的样子。


不过,为了自由,呱嗒扁儿也是蛮拼的,如果只被抓住一条腿,它就会猛地挣脱,不惜断掉这条腿。少了一条腿的蚂蚱并不会因此送命,不过肯定不好看了,小孩子往往也就会放过它了。


“呱嗒扁儿”的身体像扁担,跳起来会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所以,北京人叫它“呱嗒扁儿”。不过这种“呱嗒、呱嗒”声是雄虫用腿摩擦翅膀发出来的,雌虫是不会发声的。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种昆虫再熟悉不过了。秋收时节,田间植物、地头草丛里到处都是这种脑袋尖尖的“呱嗒扁儿”。


“呱嗒扁儿”在我国分布很广,除北京外,也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以及台湾等地。因此,各地的叫法也不同,如尖头蚱蜢、老扁、大老扁、老扁呆、扁担钩、蛋蛋勾等等。


它的中文名叫中华剑角蝗,属于直翅目剑角蝗科。“呱嗒扁儿”在北京每年发生1代。秋天的时候,雌虫把卵产在土中,卵在土中越冬,直至转年春天孵出来。


昆虫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呱嗒扁儿的身体大多为绿色,这样便可以隐藏在草丛里,躲过敌害的追捕。当然也有枯褐色的虫色,和枯草的颜色很相似,也是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


有句相声段子这样说:“小严霜单打独根草,呱嗒扁儿甩仔在荞麦梗上”,就提到了这种尖头蚂蚱的产卵行为,可见以前的北京这种虫子还不少呢!


现在,人们把这种脑袋特别尖的蚂蚱都叫作“呱嗒扁儿”,比如锥头蝗科的短额负蝗(在北京也属常见,只不过个头比中华剑角蝗要小一些。虽然它们分属不同的科,但一般人很难将它们区分开,这可能也是它们都被统称为“呱嗒扁儿”的原因之一吧。


短额负蝗不但有尖尖的脑袋,而且后翅呈漂亮的红色,所以也有人叫它“红姑娘儿”。


图片

正在交尾的短额负蝗


有时候你可能会看到两只短额负蝗在一起,通常是一只大的背着一只小的,无论是蹦跳还是飞行都在一起。如果你以为这是妈妈背着自己的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是雌性“呱嗒扁儿”背着自己的丈夫,雌性短额负蝗要比雄性大不少呢!这和我们人类正好相反。


雄虫在雌虫的背上交尾、爬行,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一起行动的,大概这就是“负蝗”这个名字的由来吧。


土墩儿——笨蝗


“土墩儿”,顾名思义就是跟土的颜色一样、身体比较敦实又有点胖,似乎还有粗壮结实经得起摔打的意思。不但如此,它的行动还很迟缓,因此又得名笨蝗。


笨蝗不但长得不起眼,身体也十分笨拙,所以在孩子们的眼中,笨蝗的低龄若虫(小“土墩儿”)不是他们理想的玩物,但是由于笨蝗生长很快,成虫个头很大,比较讨孩子们喜欢。


“土墩儿”在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各地的叫法也不同,如:惰蝗、山草驴、青草驴、光腚子、秃蚂蚱和蚂蚱墩儿等等。


“土墩儿”成虫的前翅短小,所以不会飞翔,跳跃能力也不强,很容易被抓获。


“土墩儿”属于癞蝗科,喜欢阳光充足、土质干燥的山地;在北京每年发生1代,属于比较早发生的蚂蚱,4月的上、中旬蝗蝻就开始孵化出土,5月底开始羽化,六月份就进入了羽化盛期。


另外,北京还有中华稻蝗、花胫绿纹蝗、疣蝗和小车蝗等蚂蚱,疣蝗和小车蝗的身体也呈土褐色,北京人把这些体色像土一样的蚂蚱都叫作土蚂蚱。


图片

正在交尾的中华稻蝗


对以上这些蚂蚱,相信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京人都很熟悉,儿时也曾因为逮到一只大个儿的呱嗒扁儿而高兴得彻夜难眠,或者因为自己抓的蚂蚱比其他小伙伴的跳得远而沾沾自喜。


如今,随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儿时的玩伴有多少还能在今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呢?


本文刊载于《大自然》2016年第3期